根据张惠新(王布君夫人)《回忆王雨田同志》整理
王雨田,乳名近庭,学名王雷,参加革命后曾用名黄农、王布君。1914年3月18日出生于(河南)遂平县常韩村,七岁进私塾,后到开封求学。1929年考入河南大学医学系预科班,1936年大学毕业。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他告别故乡奔赴延安。经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去云阳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。毕业后林伯渠同志安排王雨田随自求恩去延安。到延安后,被分配到军委卫生部任科员。
1938年雨田随罗炳辉、姬鹏飞等同志离开延安,奔赴新四军军部,分配到军部后方医院工作,不久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39年2月被任命为新四军三支队军医处主任,由于他工作刻苦,才能出众,很快就打开了局面,并在培养医务干部和健全医疗卫生组织等方面打下了基础。
根据张惠新(王布君夫人)《回忆王雨田同志》整理
1940年,新四军在长江南部的主力开始向江北转移。到达长江北岸后,雨田先在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中心医院工作了数月,不久就任五支队军医处长。皖南事变后,新四军第七师组建时组织上任命雨田同志为第七师卫生部部长。
1943年3月,日寇对我七师驻地扫荡,我军被迫转移。当时雨田同志患严重肺结核,张惠新已怀孕六个月。雨田、惠新同志随群众一起躲进一个山洞,第二天全部被俘。敌人将雨田捆在一棵大树上,端起步枪对准他的胸膛进行威胁。
面对凶残的敌人,雨田泰然自若,沉着冷静,按我们商定的口词讲:“我们是从上海来安徽的医生,因生病在家乡休养”。敌人不信,派了一个军医就医药方面的问题考问雨田,他对答如流。
狡猾的敌人抓不着什么破绽,将他和张惠新关押在红庙子镇的一家店铺里。后经党组织营救回到七师司令部。
抗日战争中的王布君
雨田同志在新四军工作期间根据当时的困难环境,主要抓了几件事:
一是大量培养卫生技术人员,亲自筹建并坚持办好卫生学校。
二是根据具体条件建立了大大小小若干卫生所,使被敌人分割的各个部队的伤病员,得到及时收容治疗。
三是编印卫生宣传报刊,向部队人员介绍卫生知识,普及防病、治病常识和自救自治小伤小病。
1944年2月,王雨田调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部长直到抗战胜利。这期间,他曾和奥地利籍泌尿科专家罗生特一起工作,他们相处十分友好。当时山东军区政委罗荣桓同志患尿血病,他们俩一起精心地为他治疗。但当时医疗器械和药品奇缺,罗政委的病很难确诊,只能对症下药。通过工作实践,罗政委认为王雨田同志忠诚积极,有真才实学,对他非常信任。
王雨田精通业务,同时有很高的政治修养。他善于把政治思想工作巧妙地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。他经常提问政工干部:党的政治路线是管什么的?政工工作在军队里的作用是什么?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关系是什么等等,使这些政工干部深受教育。
在卫生工作方面,也不是孤立地进行医伤治病,而是根据军队所处的环境、任务和当时的物质条件,从饮食管理,生活管理,改善卫生条件,普及卫生常识,传授自救、互救技术,中西医结合,土洋结合,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相配合等许多方面着手,千方百计保证伤病员的健康。
部队作战时,他要求卫生机构尽量前移,以争取伤员在3到6小时内得到手术治疗。每次大战役时,他总是亲自带领手术队随先遣部队行动,直接参加火线救护。
1946年旅大地区被苏联红军解放,处在苏军军管的特殊环境。雨田同志原是辽东军区卫生部部长,到大连改名王布君,他是首先派到大连负责旅大地区卫生系统工作的。
分配他的任务是承担着华东、东北两大战场的医务支援任务,工作面广,战线很长,而且又是在那种特殊环境中与当地卫生厅长共事,如接收日本在旅大地区医药卫生单位并整顿管理,在国民党军队四面封锁情况下向解放区运送支援物资,同时承担解放区利用大连城市优越条件,帮助他们向国民党统治区大城市采购卫生医药用品。
1947年,他白手起家创办了旅大地区第一所高等医学院——关东医学院(后改为大连医学院)。采用自力更生的办法,为党培养并输送了一批高级卫生人才。
他组织旅大地区战场救护队,包括留用的日本籍医生,分批分期赴东北战场抢救伤员。他不断接待解放区包括中央高级干部来大连治病。生活虽然有地委疗养院管,但他总是亲自物色医生,并过问治疗、监护等事宜,特别是对高干要负安全责任。
当时医术水平高的都是日本人,对他们既要尊重团结,又要保持警惕。卫生系统陆续遣送大批日藉技术人员回国,还需考虑工作需要,审批去留先后。而这些人员中技术水平高的要求早走,对硬性规定留下的人,要做好工作,否则就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。解放区来的干部丢掉供给制,拿少量的薪金,以及如何适应新环境,也有许多工作需要做。
雨田处在这种工作面广、情况复杂的形势下,除了日以继夜积极工作外,他以其素有的组织才干,善于团结各方人士,而且知人善任,指挥得宜,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,尤其是从无到有办起了关东医学院,及时为解放区培养了战争急需的医务人才。